善用郵輪碼頭空間建運輸博物館
Posted in news on June 26th, 20252025 年 6 月26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善用郵輪碼頭空間建運輸博物館
在香港國際機場舊址各據一端有兩座花了納稅人所費不菲的地標建築物,分別是佔地28公頃的啟德體育園和7.6公頃的啟德郵輪碼頭。兩者從擬定項目構思、招標、興建、以至營運模式的過程,同樣經歷了多番驚濤駭浪,不過現況卻大相逕庭。今天的體育園盛事連場,相信與政府資助不無關係,使用率及入座率雙高,人氣旺盛,場地的各方持份者對體育園的硬件和軟件都予以好評。
反過來,同屬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政策範疇的碼頭卻伊人獨憔悴,今年預計只有18艘郵輪79次航班合共停泊香港83天,其中8月和9月完全「留白」。現時碼頭內偌大的商場冷冷清清,反映出政府以為可以把尖沙咀海運大廈商場(主要用途)加郵輪碼頭(次要功能)的模式在啟德碼頭(主要功能)成功複製的想法並不正確。作為碼頭的業權人和為了推廣「郵輪經濟」,政府不能叫營運碼頭的承辦商自求多福,對碼頭的困境坐視不理。
為了打破困局,文體旅局上月「漁翁撒網」,公開邀請商企、非牟利團體、文化、創意產業和體育組織,以及青年創業者提交意向書,就着更好利用現時佔地5600方米的商業區或是位於天台和2樓的公共空間,提出建議。政府表示會着重建議的活動如何為郵輪旅客帶來更大便利和更佳體驗、與啟德體育園和當區「青年驛站」旅舍產生協同效應,以及服務當區居民。筆者不是創意澎湃之人,認為難有活動可以做到面面俱圓,一矢三鵰,滿足局方以上3種目的。且看下月18日截止邀請後,當局會由坊間收到什麼「絕世好橋」,然後將重塑碼頭的計劃由行政長官在9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宣布。
筆者甘作野人獻曝,建議騰出大部分上文提及的地方,興建一所香港運輸博物館。世界不少城市都設有運輸博物館,其中位於琉森(Lucerne)的瑞士運輸博物館更是瑞士最多人參觀的博物館,每年有多達80萬名訪客。英國倫敦運輸博物館集中介紹地下鐵路系統和巴士,每年參觀人數亦達40萬。香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以極之有限的土地面積而言,可能是全球擁有最多不同模式運輸工具的都市,包括湮沒於歷史的山兜(轎子)、黃包車、嘩啦嘩啦、水翼船、中式帆船,和今天遊客仍可乘搭的「活化石」如雙層「叮叮」、天星小輪、山頂纜車和雙層巴士,以及「明日之星」的載客無人駕駛飛行器。香港不愁沒有豐富而有趣的展覽材料辦一所涉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運輸博物館,規模大小可因應改劃商業樓面面積多少而定。
此外,東九龍不乏如觀塘apm和九龍灣德福廣場等大型商場,隨着啟德住宅區全面發展,相信啟德本身亦會有購物中心,當區的居民沒有特別理由要光顧碼頭內的商場,光靠不足100天的郵輪乘客生意怎能做得長?再者,政府口號是「無處不旅遊」,東九龍卻連一所博物館也欠奉!在碼頭內設立運輸博物館,更有其特別意義,可以說好香港發展故事。首次踏足碼頭的郵輪乘客,先參觀運輸博物館,透過照片、影片和模擬駕駛艙,得知碼頭的前身竟是一條飛機升降跑道,體驗飛機在九龍城民居天台上空有驚無險的低飛降落過程。
說到底,政府增強碼頭吸引力的舉措雖然值得支持,但不要捨本逐末,更重要的是加把勁吸引更多郵輪公司把香港加入旗下郵輪的航程,為碼頭帶來更多旅客。世界其他旺丁的郵輪碼頭如日本橫濱、澳洲悉尼、西班牙巴塞隆拿、意大利威尼斯、加拿大溫哥華不是都沒有尖沙咀海運碼頭般規模的商場嗎?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