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亦可畏的民意
2025 年 6 月19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可貴亦可畏的民意
本屆特區政府任期將達3年,最近政府安排傳媒專訪以行政長官為首的管治班子成員,讓各人就其負責的政策範疇說好這3年來的成就故事。司局長們「賣花」當然要讚花香,但「買花」的市民對本屆政府的表現評價又如何?相信政府也很想知道。商界裏,大型的服務企業恒常進行顧客滿意度調查,足以證明民意對發展業務的可貴。政界中,過往亦有團體或媒體做市民對政府施政滿意度的民調,不過近數年好像已不見有這樣的調研。
若民間沒有人自發去做,政府其實可委任有認受性的學術機構去做,為自己的表現照照鏡子。不過政府或會認為民意是一柄可貴亦可畏的雙刃劍,假如民意對自己形象不利,做民調變成搬石頭(公帑)砸自己的腳,還是不去冒這個政治風險,樂得自我感覺良好。
市民一般心態,會覺得政府良政善治、為人民服務是理所當然的責任,所以少見少聞市民特意稱許政府的德政,罕有例子是2012年推行的「長者二元乘車優惠」。不過上屆政府「不計成本、特惠酬賓」,自發將合資格長者年齡降低令更多市民受惠,卻意想不到造成反效果,令本來被公認為德政的措施反而打了折扣,累得現屆政府要急忙「補鑊」。
俗語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政府要贏取市民的掌聲並不易,但一些政府「蝦碌」事件卻鬧得街知巷聞、家喻戶曉,長留市民記憶中。遠的有啟德郵輪碼頭接連出現乘客抵港下船後因公交嚴重短缺滯留碼頭,近的有粉嶺皇后山邨食水出現雜質。兩者本屬技術及行政問題,結果因輿論對部門處理手法口誅筆伐,前者成為問責官員丟掉烏紗帽的部分原因,後者最終要特首親自召集多位司局長開高層會議,緊急採取一連串措施才能平息社會不滿。
食水風波引起社會對政府管治印象負面,可幸特區政府從中汲取教訓,宣布會加強訓練官員面對群眾、議員和媒體解答問題的技巧。其實長久以來,所有首長級官員都會接受媒體訓練(media training),更深層問題是官員們如何理解公僕這個角色,以及(說得難聽一點的)官僚思維及工作文化視民意為可貴或可畏抑或可不予理會。此外,行政長官表示會考慮引入公務員問責制,由於問責涉及撤職、降級、減薪、譴責等行動,此乃十分複雜的問題,相信特首不會倉卒決定。
今年9月特首將發表《施政報告》,為此日前已展開公眾諮詢和透過其他渠道聽取民意,筆者估計一如既往,不獲政府接納的建議和訴求數目將遠多於被採納。對懷着一腔熱誠或期望提交意見的市民而言,其意見若未被接納,會使他們覺得政府諮詢公眾只是「做騷」,難怪多年前坊間有嘲諷政府「意見接受,政策依舊」的順口溜。
筆者多年來也有在《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期間和其他場合向政府提出兩項建議,一是對有違可持續發展原則的私家車無休止增長實施管理需求,另一是在全港公共行人天橋上蓋鋪設太陽能板,為天橋照明和升降機提供清潔電能。兩項建議都是實際可行、環保、且可減少政府長遠開支,但至今未獲當局任何回應,令人意興闌珊,難道真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當局是否應該向市民闡釋收集、分析、考慮民意和向建議者作出回應的機制,讓市民感受到政府對民意的器重和誠意。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