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發展 保蒼生
2025 年 7 月4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謀發展 保蒼生
香港人煙稠密,大部分人居住面積偏小,室內活動空間有限,卻無阻愈來愈多人豢養各式各樣寵物。在街上常見有年輕人或長者推着看似嬰兒車行走,車裏卻是儼然掌上明珠的一頭犬!從事物業管理的香港仲量聯行去年初引述一些統計數字,估計2023年全港寵物數量已激增至119萬隻。有別於「低空」、「熊貓」、「盛事」和「銀髮」等一大堆的經濟,寵物經濟毋須政府大力催谷也能蓬勃發展,只要飼養寵物取代生兒育女的風氣不衰落,居家寵物的種類和數目只會有增無減。
香港野生動物的前景卻相反地不容樂觀。香港地方雖細,但生物多樣性非常高,只不過在過去半個世紀,政府為了拚經濟、謀發展、拓土地、建房屋、架橋築路,不惜移山填海、容許發展商砍伐樹林、填平魚塘,因而削減了不少野生動物獵食、棲息和繁殖的活動範圍,威脅牠們的將來。
多虧環保團體多年來鍥而不捨的反對、請願、宣傳、教育民眾,以至對政府採取法律行動,加上國際包括我國在內更關注保存自然生態和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期抱着「發展是硬道理」思維的政府,到了本世紀千禧年代也不得不提升自然保育政策和落實行動的工作優次。行政長官在《1999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首次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納入政府工作日程,並於2016年制定首份《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計劃),以加強保育生物多樣性、支持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有點奇怪的是,2021年後政府並沒有宣布計劃的成效及後續,直至今年5月中才宣布會就更新計劃展開兩個月公眾諮詢。當局指2016年計劃提出的67項具體行動已取得豐碩成果,不過有非官方的自然保育專家認為,部分所謂成果只是和稀泥,有待完善。筆者未敢為計劃的成績打分,惟計劃推行期間,政府為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土地興建資助房屋,影響該處的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引起社會關注,而球會因此跟政府打官司並局部勝訴,未免令人擔心政府對計劃的承擔底線。
據官方資料,香港孕育着3300種維管植物、55種陸上哺乳類、逾580種鳥類、200種淡水魚、90種爬行類、25種蝴蝶和133種蜻蜓。以土地和海上面積計算,香港的生物多樣性之高,大概可列全球排名五大(當局應爭取編纂這類資料的機構把香港特別行政區列入排名榜,一來說好香港生物多樣性故事,二來香港特別行政區若與中國同列一榜,顯示「一國兩制」的特色)。可是,當局並無交代以上的生物數據是何時蒐集,以香港發展速度之高(加上氣候變化),這些數據很可能在兩三年內急劇變化,故此有團體建議當局應不時進行生物多樣性統計(有如每5年一次的人口中期統計和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研究城市及鄉郊發展(特別是北部都會區)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
香港的大自然生物應該大部分都是「原居民」,來港過冬的候鳥留港時間雖不長,也應享有「香港榮譽市民」身份,跟為數750萬的你和我以及逾119萬的寵物,同樣擁有居港權。政府在謀發展、惠民生之時,可不要忘記那4000種自己不能發聲維護居住和生存權利的自然界生物。政府不單要惠民生,更要保蒼生!國家主席習近平提醒我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想深一層,香港的青山綠水為我們兒孫保存的豐富野外生物物種,比金銀更可貴。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