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讓長者居家安老 友善設計要到位

Posted in news on July 25th, 2025

2025 年 7 月25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讓長者居家安老 友善設計要到位

香港人口日趨老齡化,政府推算在6年後全港人口將有三成是65歲及以上長者,政府推行居家安老,減輕院舍照顧的壓力。不過,由於長者日常留在家中時間較長,長者友善的居住環境,對長者居家安全及舒適至為重要。為此,行政長官於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會制定有關推動長者友善樓宇設計的建議,經過一年多研究及諮詢各方持份者後,發展局日前公布落實一套涵蓋4個範疇的37項設計方案,包括活動性及通達性、易於改動的靈活彈性設計、幸福感、樂齡科技和物聯網。

方案部分設計其實取材自屋宇署《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下稱手冊)已經推行多年的建議作業範例,不過這些作業範例(例如較闊的入口大門及防滑地板)現時並非強制性,私人住宅單位有否這些設施,一向亦非置業者的主要考慮。既然不是售樓亮點,且可能涉及額外建築成本或減少住宅單位內部空間,發展商沒有商業誘因在他們的私宅項目採納這些作業範例,相信過去採用這些長者友善範例的私人樓宇項目不會太多。政府現在把手冊部分建議作業範例提升為法定要求,加上一些新的和提升現有強制性規定設計,將會提高長者家居安全,配合政府居家安老政策目標。

方案美中不足的是,近七成設計標準仍只屬鼓勵性建議,政府沒打算將其定為強制性要求。這些設計,例如長者友善設施的標誌及樓層編號、走廊提供扶手、升降機控制按鈕採用背光式設計,以及公用地方門口設置自動門等,看來都不涉及高昂的建築成本和日後維修費用。另外一些涉及較複雜工程或影響樓面面積的設計要求,例如興建較闊的室內公用地方走廊和裝設較大的升降機機廂,政府會提升現有的經濟誘因作為推廣。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一鼓作氣,盡量把更多設計要求定為強制性。興建樓宇一般需時4至5年,方案需時見效,既然人口老齡化的進度已明確不過,這些長者友善的設計應盡早立法強制推行,而非等待數年後若發展商反應不理想,政府到時才追落後。政務司司長日前指提早一天宣布學校避雨停課的決定是「超前部署」,政府也應該先長者之憂而憂,為長者安老居家「超前部署」。

方案的各項設計雖以長者為目標,其實大部分都是男女老少咸宜,受惠者不限於長者。例如升降機內裝設座位有助孕婦,公用地方門口裝設自動門有助雙手攜物未能伸手推或拉門的住客或訪客,同時減少門柄傳播細菌,實是一舉兩得。

方案中屬鼓勵性設計的建議,已於本月22日公布當天生效;至於強制性設計的規定,有待政府明年上半年透過修訂有關法例才能實施,相信立法過程不會有什麼問題。方案同時適用於私人住宅樓宇及公營房屋和政府建築物。政府指本身會致力按方案行事,筆者認為房委會應積極在預備興建的公營房屋推行鼓勵性的設計元素,一來發揮帶頭作用,二來也為興建私人住宅樓宇的發展商製造一些壓力。如果公營房屋能提供長者友善的設計和設施,發展商能不提供更好更多的設施給私人住宅買家嗎?方案已提供了經濟誘因,若仍未能抵消額外建築成本,羊毛還不是出自羊身上?發展商還要考慮什麼?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謀發展 保蒼生

Posted in news on July 4th, 2025

2025 年 7 月4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謀發展 保蒼生

香港人煙稠密,大部分人居住面積偏小,室內活動空間有限,卻無阻愈來愈多人豢養各式各樣寵物。在街上常見有年輕人或長者推着看似嬰兒車行走,車裏卻是儼然掌上明珠的一頭犬!從事物業管理的香港仲量聯行去年初引述一些統計數字,估計2023年全港寵物數量已激增至119萬隻。有別於「低空」、「熊貓」、「盛事」和「銀髮」等一大堆的經濟,寵物經濟毋須政府大力催谷也能蓬勃發展,只要飼養寵物取代生兒育女的風氣不衰落,居家寵物的種類和數目只會有增無減。

香港野生動物的前景卻相反地不容樂觀。香港地方雖細,但生物多樣性非常高,只不過在過去半個世紀,政府為了拚經濟、謀發展、拓土地、建房屋、架橋築路,不惜移山填海、容許發展商砍伐樹林、填平魚塘,因而削減了不少野生動物獵食、棲息和繁殖的活動範圍,威脅牠們的將來。

多虧環保團體多年來鍥而不捨的反對、請願、宣傳、教育民眾,以至對政府採取法律行動,加上國際包括我國在內更關注保存自然生態和更重視可持續發展的趨勢,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期抱着「發展是硬道理」思維的政府,到了本世紀千禧年代也不得不提升自然保育政策和落實行動的工作優次。行政長官在《1999年施政報告》中宣布首次把「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納入政府工作日程,並於2016年制定首份《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2016-2021》(計劃),以加強保育生物多樣性、支持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有點奇怪的是,2021年後政府並沒有宣布計劃的成效及後續,直至今年5月中才宣布會就更新計劃展開兩個月公眾諮詢。當局指2016年計劃提出的67項具體行動已取得豐碩成果,不過有非官方的自然保育專家認為,部分所謂成果只是和稀泥,有待完善。筆者未敢為計劃的成績打分,惟計劃推行期間,政府為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土地興建資助房屋,影響該處的自然生態和生物多樣性,引起社會關注,而球會因此跟政府打官司並局部勝訴,未免令人擔心政府對計劃的承擔底線。

據官方資料,香港孕育着3300種維管植物、55種陸上哺乳類、逾580種鳥類、200種淡水魚、90種爬行類、25種蝴蝶和133種蜻蜓。以土地和海上面積計算,香港的生物多樣性之高,大概可列全球排名五大(當局應爭取編纂這類資料的機構把香港特別行政區列入排名榜,一來說好香港生物多樣性故事,二來香港特別行政區若與中國同列一榜,顯示「一國兩制」的特色)。可是,當局並無交代以上的生物數據是何時蒐集,以香港發展速度之高(加上氣候變化),這些數據很可能在兩三年內急劇變化,故此有團體建議當局應不時進行生物多樣性統計(有如每5年一次的人口中期統計和每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研究城市及鄉郊發展(特別是北部都會區)對生物多樣性的負面影響。

香港的大自然生物應該大部分都是「原居民」,來港過冬的候鳥留港時間雖不長,也應享有「香港榮譽市民」身份,跟為數750萬的你和我以及逾119萬的寵物,同樣擁有居港權。政府在謀發展、惠民生之時,可不要忘記那4000種自己不能發聲維護居住和生存權利的自然界生物。政府不單要惠民生,更要保蒼生!國家主席習近平提醒我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想深一層,香港的青山綠水為我們兒孫保存的豐富野外生物物種,比金銀更可貴。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