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長者居家安老 友善設計要到位
Posted in news on July 25th, 20252025 年 7 月25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讓長者居家安老 友善設計要到位
香港人口日趨老齡化,政府推算在6年後全港人口將有三成是65歲及以上長者,政府推行居家安老,減輕院舍照顧的壓力。不過,由於長者日常留在家中時間較長,長者友善的居住環境,對長者居家安全及舒適至為重要。為此,行政長官於2023年《施政報告》宣布會制定有關推動長者友善樓宇設計的建議,經過一年多研究及諮詢各方持份者後,發展局日前公布落實一套涵蓋4個範疇的37項設計方案,包括活動性及通達性、易於改動的靈活彈性設計、幸福感、樂齡科技和物聯網。
方案部分設計其實取材自屋宇署《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下稱手冊)已經推行多年的建議作業範例,不過這些作業範例(例如較闊的入口大門及防滑地板)現時並非強制性,私人住宅單位有否這些設施,一向亦非置業者的主要考慮。既然不是售樓亮點,且可能涉及額外建築成本或減少住宅單位內部空間,發展商沒有商業誘因在他們的私宅項目採納這些作業範例,相信過去採用這些長者友善範例的私人樓宇項目不會太多。政府現在把手冊部分建議作業範例提升為法定要求,加上一些新的和提升現有強制性規定設計,將會提高長者家居安全,配合政府居家安老政策目標。
方案美中不足的是,近七成設計標準仍只屬鼓勵性建議,政府沒打算將其定為強制性要求。這些設計,例如長者友善設施的標誌及樓層編號、走廊提供扶手、升降機控制按鈕採用背光式設計,以及公用地方門口設置自動門等,看來都不涉及高昂的建築成本和日後維修費用。另外一些涉及較複雜工程或影響樓面面積的設計要求,例如興建較闊的室內公用地方走廊和裝設較大的升降機機廂,政府會提升現有的經濟誘因作為推廣。
筆者認為,政府應該一鼓作氣,盡量把更多設計要求定為強制性。興建樓宇一般需時4至5年,方案需時見效,既然人口老齡化的進度已明確不過,這些長者友善的設計應盡早立法強制推行,而非等待數年後若發展商反應不理想,政府到時才追落後。政務司司長日前指提早一天宣布學校避雨停課的決定是「超前部署」,政府也應該先長者之憂而憂,為長者安老居家「超前部署」。
方案的各項設計雖以長者為目標,其實大部分都是男女老少咸宜,受惠者不限於長者。例如升降機內裝設座位有助孕婦,公用地方門口裝設自動門有助雙手攜物未能伸手推或拉門的住客或訪客,同時減少門柄傳播細菌,實是一舉兩得。
方案中屬鼓勵性設計的建議,已於本月22日公布當天生效;至於強制性設計的規定,有待政府明年上半年透過修訂有關法例才能實施,相信立法過程不會有什麼問題。方案同時適用於私人住宅樓宇及公營房屋和政府建築物。政府指本身會致力按方案行事,筆者認為房委會應積極在預備興建的公營房屋推行鼓勵性的設計元素,一來發揮帶頭作用,二來也為興建私人住宅樓宇的發展商製造一些壓力。如果公營房屋能提供長者友善的設計和設施,發展商能不提供更好更多的設施給私人住宅買家嗎?方案已提供了經濟誘因,若仍未能抵消額外建築成本,羊毛還不是出自羊身上?發展商還要考慮什麼?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