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Cultural Centre (Cliff Lui)

Study on Young Elderly in Hong Kong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May 7th, 2014

香港集思會報告指「年輕長者」退休保障不足
需調低生活水平 期望能繼續工作

《新聞稿》

(2014年5月7日)
香港集思會剛完成了一項題為《年輕長者的就業、經濟及生活狀況調查》的研究,訪問了1,002名55至74歲的「年輕長者」,包括已退休、半退休及未退休人士;這個年齡群組,主要屬戰後嬰兒潮世代,佔香港人口總數的21%。

退休保障不足、強積金成眾矢之的

研究發現不足一半受訪者(45%)有參與或曾經參與各種的退休保障計劃,而認為這些計劃「有用/非常有用」的只得42%,其中強積金成為眾矢之的。

此外,有超過一半受訪者更表示,以自己目前的積蓄、資產、投資收益及退休保障,要應付退休後的生活「不是太足夠」或「完全不足夠」,覺得「足夠/非常足夠」的僅得2成半,餘下23%的受訪者也態度猶疑,只稱「可能足夠」。

依靠積蓄及子女養老

當被問及在退休金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安度晚年,受訪者除了傾向「靠自己」外,還需依靠下一代。分別有高達64%及63%的受訪者預計,退休後要依靠「積蓄、資產及投資收入」及「子女/孫兒供養」來維持生計,打算依靠「退休金/退休保障計劃」的不足3成。事實上,有43%受訪者現時已定期接受子女的「家用」,可見不少人仍有供養父母的孝道思想,實踐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

希望繼續工作、支持彈性退休

研究亦發現,很多受訪者有意重投勞動市場或繼續就業。原則上,他們普遍歡迎將退休年齡延遲至65歲或更後,贊成的有67%,反對的只得12%,當中較年輕及「未退休」被訪者的支持比率高達8成,「已退休」及「半退休」的支持比率也超過6成。支持者的主要原因是「65歲的長者仍然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工作可以令長者繼續有收入」、「減少家庭或子女經濟負擔」等。

不過,受訪者同時期望退休制度能保持一定彈性,對於應否立法規管,受訪者意見分歧。他們普遍贊成先由政府帶頭,調高公務員的退休年齡,相信對私人企業有指導性作用,藉此為長者提供一個選擇,不用被硬性規定在60歲或更早離開職場。

至於理想的退休年齡,逾4成人認為要「視乎情況」、因人而異,他們希望可以在新的基礎上,按個人的身體狀況、工作能力、工作性質,自行與僱主協商最合適的時間。

此外,研究亦發現長者在就業市場的選擇不多,大部分職位屬前線基層崗位,中層職位不多,有時甚至受到年齡歧視。

降低生活水平、調節個人心態

面對生活壓力,超過4成受訪者表示,退休後生活水平要略為降低,另外15%更指生活水平要大幅下降。不過,他們普遍表現得隨遇而安,認為最重要是調整個人心態及生活方式,並學習「知足常樂」。

自覺生活快樂、家庭社交關係理想

雖然現實未盡理想,逾6成受訪者表示現在的生活「快樂/非常快樂」,覺得「不快樂/非常不快樂」的少於1成,基層受訪者的快樂程度也比不快樂的高。

他們與配偶、子女、朋友的關係普遍良好,不少年輕長者利用社交媒體保持與親友的溝通。有9%被訪者表示「上綱/用電腦」是他們日常的主要活動,選擇「看書/進修/學習」為主要活動的受訪者佔1成。

關注醫療健康、憂慮子女前途

當被問及最關心或憂慮的事情,最多人說是「個人健康」(56%)、「子女工作前途」(23%)、「生活水平太高/物價高漲」(23%)、「家人健康」(23%)、「個人經濟」(21%)、「家庭經濟」(21%),以及「房價/租金太貴」(13%)。

受訪者普遍欣賞香港公共醫療服務的質素,但批評輪候時間太長。另外有不少人指政府資助安老院舍嚴重不足,私營安老院的環境及服務欠佳。

由於擔心子女無法「上車」,有1成受訪者曾資助子女買樓,中上階層及上層受訪者有此做法的比例,分別達23%及40%,基層的比例也有5%。

滿意香港環境、不願北上養老

近7成受訪者認為香港是理想的退休地方,儘管政府近期鼓勵長者北上養老,高達8成半受訪者不願移居內地,其中較年長人士對移居內地尤為抗拒。他們最擔心「不習慣內地生活環境/文化」、「在內地無人照顧」,「內地醫療服務欠佳」、及「內地親人/朋友不多,社交圈子窄」。

不過,受訪者卻普遍認為香港新一代的敬老意識愈趨薄弱,特別在公共交通工具讓座方面,遠不及內地青年。

就研究結果,香港集思會在四大方向作出建議:

(一)推廣彈性退休、促進長者就業:推廣漸進式、具彈性的退休制度,鼓勵企業聘請合適的長者員工,並建立完善的長者人力資料庫、提供職業配對服務,促進有能力的長者重返勞動市場,讓他們繼續貢獻社會,將知識及經驗傳承、扶植後輩,同時賺取收入。

(二)改革強積金制度、進行全民理財教育:改革目前的強積金制度,包括進一步降低基金的收費,並研究如何逐步取消「抵銷」機制;同時配合全民理財教育,讓市民明白單靠強積金無法完全滿足退休生活所需,及早作出全面的儲蓄計劃。

(三)改善醫療安老服務、增加醫護人手:增加本地安老院舍的供應,不宜在欠缺配套下鼓勵長者北上養老;適度輸入護理業外勞,開放「青年安老服務啟航」先導計劃予其他年齡層的人士(包括年輕長者);進行長遠的醫護人力規劃,培養足夠的醫護人員,並加強公私營醫療體系的合作,降低成本、縮短輪候時間。

(四)宣揚敬老文化,加強不同世代溝通:於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及社區活動中加強敬老、愛老、護老等元素,提倡子女實踐「孝道」,重視跨代家庭承擔,並為低收入護老者提供經濟津貼、培訓及支援,以鼓勵居家安老;繼續投放資源發展長者學苑,包括推動長者應用資訊及通訊科技,促進與年輕一代的溝通。

是項研究的意義

香港集思會總裁黎黃靄玲表示:「過去數十年,這個年齡群組的人在不同崗位貢獻社會,發揮『獅子山下』的拚搏精神,造就了香港經濟起飛的黄金年代。時至今日,他們陸續踏入人生的下半場,如何繼續利用他們的能力來建設社會、紓緩人力資源之不足;如何令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得以傳承、扶植後輩;如何透過了解他們的特徵和問題,為他們提供適切的長者服務,是值得探究的課題。」

註釋:
研究於2013年1月至3月進行,方法主要分為問卷調查、聚焦小組及深入訪談,問卷調查及聚焦小組部分委託政策二十一有限公司進行。
問卷調查透過隨機電話訪問,成功訪問了1,002名55至74歲的「年輕長者」;應邀出席聚焦小組討論的「年輕長者」共42名;參與深入訪談的人士包括多位學者、社福界代表及其他相關人士。
詳細研究報告及建議請參閱香港集思會網站http://www.ideascentre.hk。
— 完 —

香港集思會簡介
以「齊思考、創未來」為座右銘,香港集思會是一家獨立、無政治背景、非牟利的政策研究機構,由一群熱愛香港人士於2008年12月創立,專門發掘、搜集和研究對香港經濟及社會發展富建設性和具創意的建議,給政府、有關人士和公眾參考。
透過集思廣益,香港集思會的研究工作有三大範疇:一、增加香港的競爭能力;二、促進香港經濟及社會持續發展;及三、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

研究成員簡介
黎黃靄玲女士 現任香港集思會總裁、前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及總經濟師。除全球貿易推廣外,曾掌管及從事研究工作逾30年。
唐希文女士 香港集思會高級研究主任,曾任職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研究主任
余婉華女士 香港集思會高級研究主任,曾任職於香港特區政府统計處

傳媒查詢 Yvonne Kwok 電話:2114 1488 / 9322 4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