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态文明惠民生
2025 年 8 月21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建立生态文明惠民生
行政长官李家超下月中将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报告》),在政府的公众谘询宣传短片中,特首表示政府要进一步巩固香港竞争力丶发展经济丶改善民生,带领社会改革创新,建设更美好的香港」。特首就其《报告》亦听取了顾问团成员对三大主题的意见,即经济发展丶创新创业丶区域与环球协作。此外,特首出席了地区谘询会,以「拼经济谋发展」和「惠民生建未来」为主题,听取来自社会各个界别对《报告》的期望。特首其後告诉采访地区谘询会的传媒,「政策要宏观微观兼备。宏观方面,我们要发展经济,但要以微观政策改善民生。」
从以上所见,以创新创业推动产业经济发展及改善住屋丶交通丶医疗服务等以惠民生,是本届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不过,在宏观政策中,对香港整体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尤其是消解发展产业经济对自然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却未见政府有明确的立场和解说。特首经常说这政策那措施要提质丶提速丶提量丶提效,其实生态保育也需要同等努力和投入。市民一般只关注直接影响个人日常生活的近身环境问题,区议会亦多着重优化当区的环境质量,不会费神关注区外的环境问题,故此制定和推行全港性的自然保育这项宏观政策,政府主导的角色实是责无旁贷。反观在国家层面,中央政府就十分重视以发展和保育「两条腿走路」,国家主席习近平早於2005年就保育自然生态发表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随後可持续发展和建立生态文明便成为国策。
特区政府惠民生丶谋幸福,若能令香港人丰衣足食丶安居乐业丶享受物质文明,当然值得我们赞赏,不过良好的生态文明丶香港人的精神健康同样重要,而令人心矌神怡的香港郊野,为我们提供了上佳的自然减压「充电」站,有助身体健康,间接减轻政府的公共医疗负担。回顾现届行政长官过去3份《报告》,首份(2022年)只有一句「我们会重组『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就减碳策略提供意见」。次年的《报告》,有关环境生态保护的论述只有一句「在2024年内完成把红花岭一带约500公顷的土地指定为郊野公园」。去年的《报告》,也是只有一句「政府会持续优化郊野公园设施,结合乡村文化特色,为市民和旅客提供更优质的生态旅游体验。同时,继续推进三宝树湿地保育公园建设」。相对其他政策历年在《报告》中所占的篇幅,生态保育的论述只是沧海一粟而已。以笔者所知,今年数十场《报告》公众谘询会,并无一场是专为听取保育及环保团体意见而设。
保育团体「香港乡郊基金」(基金)日前就香港自然保育的当前急务向政府进言。基金的意见书(https://www.hkcountryside.org/?P=1307)指出,特区深化与国家融合需要,把特区的政策丶策略丶建设项目体现国家对建立生态文明的愿景。基金关注特区切实执行与深圳政府协议合作保育后海湾湿地和梧桐山/红花岭生态走廊,以及特区就《拉姆萨尔公约》对保护米埔湿地的承担。此外,特区政府正进行更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要求的香港《生物多样性策略和行动计划》,基金敦促特区政府趁机定立实际行动清单和分配行动所需的资源。另一方面,特区政府现正落力提速发展北部都会区,基金关注政府2021年制定的《北都发展策略》在规划及土地用途上如今出现变形走样,影响当区生态,呼吁政府坚守原来的规划。要建立香港生态文明,现有的政府行政架构似乎力有不逮,基金建议成立一个有如房委会的高层次法定机构,委予权力推动分区保育丶发展及管理受法例保护的水土,所需资源可以透过一笔过拨款或向某些类别或规模的发展项目收取徵款(development levy)。特首的惠民生组合拳有如一个少了一块组件的拼图,那块组件便是生态文明。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乡郊基金顾问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