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香港的绿色转型


2025 年 3 月27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香港的绿色转型

气候改变及全球暖化的问题,被放上联合国的议程,已有几十年。《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的首届缔约方会议(英文简称COP)於1995年在德国波恩举行,之後除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延後外,每年举行一次,距今已有30年。COP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2016年全球195联合国成员接受对他们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定》,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摄氏2度以下,并努力把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摄氏1.5度以内。我国是《巴黎协定》的成员,协定适用於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2021年发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以净零发电丶减少碳足迹丶推广节约能源丶推广环保交通工具丶维护生态系统丶保护树林等多管齐下的方法,为达成协定目标出一分力。

可惜的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令全球经济大受影响,由於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在在需财,多个碳排放量高的国家(中国除外)的政府和私人企业,齐齐调低甚至放弃疫情前所作的减碳承诺和目标,打响退堂鼓。

《巴黎协定》的摄氏2度临界点已於2023年11月17日首次被超逾,而去年6月录得全球气温连续12个月超出摄氏1.5度的理想目标。气候变化带来全球各地的各种灾难性的天灾和生态失衡,实在令人担忧。

香港是最早一批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亚洲城市,也制定了多管齐下以达标的蓝图丶计划丶条例等。根据智库思汇政策研究所日前发表的《迈向2050年之路:香港能否实现其气候目标?》,虽然香港正按计划迈向「低於摄氏2度」的气候目标,惟必须加强政策以力争更进取的「低於摄氏1.5度指标」。思汇呼吁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行动,及时重新评估《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包括增订2030年气候目标以加快减碳步伐。

对於思汇的呼吁,未见当局有作回应,不过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前天於《2025香港气候论坛》致词时,指香港会坚守2050年达到碳中和,工作会聚焦在净零发电丶绿色运输丶绿色建筑及减废4个范畴。掌管财经的司长少不了要谈香港发展绿色金融丶绿色产业丶人工智能与绿色发展的结合,以及今年将成立「绿色科技枢纽」,滙聚超过200间绿色科技。上月发表的《2025至26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用了3页的篇幅阐述政府加速绿色发展的计划和举措,不过内容着重所谓例如拨款多少的input(输入)和设置多少充电桩的output(输出),却未有帮助我们掌握到这些举措的outcome(成果)是什麽。举例说,拨款一亿八千万元增加厨馀回收桶或收集设施,是想达到什麽成果?

笔者为政府近年打造绿色香港的努力鼓掌,不过有些轻而易举,简单又具宣传及教育公民效益的绿色工程却好像走了眼。

现在香港随处可见太阳能发电板装在屋顶丶泊车咪表丶路边车站上盖丶船艇,甚至巴士顶部等等,为何全港的行人天桥,却没有在顶部装太阳能板发电给天桥照明之用?笔者多年来曾向主事的官员和平日表现关心环保的立法会议员以及在《施政报告》公众谘询渠道反映这点,结果是没有结果。

政策方面,政府以经济诱因鼓励市民弃用化石燃料汽车改用电能车,然而香港生产的电能也不是完全零排放,汽车的锂电池一来消耗地球资源,二来旧锂电池的妥善处理是一个问题。香港的公共交通网络完善方便,为什麽政府不从控制私家车增长入手,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反而间接鼓励市民买车?难道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