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邮轮码头空间建运输博物馆
Posted in news on June 26th, 20252025 年 6 月26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善用邮轮码头空间建运输博物馆
在香港国际机场旧址各据一端有两座花了纳税人所费不菲的地标建筑物,分别是占地28公顷的启德体育园和7.6公顷的启德邮轮码头。两者从拟定项目构思丶招标丶兴建丶以至营运模式的过程,同样经历了多番惊涛骇浪,不过现况却大相径庭。今天的体育园盛事连场,相信与政府资助不无关系,使用率及入座率双高,人气旺盛,场地的各方持份者对体育园的硬件和软件都予以好评。
反过来,同属文化丶体育及旅游局政策范畴的码头却伊人独憔悴,今年预计只有18艘邮轮79次航班合共停泊香港83天,其中8月和9月完全「留白」。现时码头内偌大的商场冷冷清清,反映出政府以为可以把尖沙咀海运大厦商场(主要用途)加邮轮码头(次要功能)的模式在启德码头(主要功能)成功复制的想法并不正确。作为码头的业权人和为了推广「邮轮经济」,政府不能叫营运码头的承办商自求多福,对码头的困境坐视不理。
为了打破困局,文体旅局上月「渔翁撒网」,公开邀请商企丶非牟利团体丶文化丶创意产业和体育组织,以及青年创业者提交意向书,就着更好利用现时占地5600方米的商业区或是位於天台和2楼的公共空间,提出建议。政府表示会着重建议的活动如何为邮轮旅客带来更大便利和更佳体验丶与启德体育园和当区「青年驿站」旅舍产生协同效应,以及服务当区居民。笔者不是创意澎湃之人,认为难有活动可以做到面面俱圆,一矢三鵰,满足局方以上3种目的。且看下月18日截止邀请後,当局会由坊间收到什麽「绝世好桥」,然後将重塑码头的计划由行政长官在9月发表的《施政报告》宣布。
笔者甘作野人献曝,建议腾出大部分上文提及的地方,兴建一所香港运输博物馆。世界不少城市都设有运输博物馆,其中位於琉森(Lucerne)的瑞士运输博物馆更是瑞士最多人参观的博物馆,每年有多达80万名访客。英国伦敦运输博物馆集中介绍地下铁路系统和巴士,每年参观人数亦达40万。香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以极之有限的土地面积而言,可能是全球拥有最多不同模式运输工具的都市,包括湮没於历史的山兜(轿子)丶黄包车丶哗啦哗啦丶水翼船丶中式帆船,和今天游客仍可乘搭的「活化石」如双层「叮叮」丶天星小轮丶山顶缆车和双层巴士,以及「明日之星」的载客无人驾驶飞行器。香港不愁没有丰富而有趣的展览材料办一所涉及过去丶现在和未来的运输博物馆,规模大小可因应改划商业楼面面积多少而定。
此外,东九龙不乏如观塘apm和九龙湾德福广场等大型商场,随着启德住宅区全面发展,相信启德本身亦会有购物中心,当区的居民没有特别理由要光顾码头内的商场,光靠不足100天的邮轮乘客生意怎能做得长?再者,政府口号是「无处不旅游」,东九龙却连一所博物馆也欠奉!在码头内设立运输博物馆,更有其特别意义,可以说好香港发展故事。首次踏足码头的邮轮乘客,先参观运输博物馆,透过照片丶影片和模拟驾驶舱,得知码头的前身竟是一条飞机升降跑道,体验飞机在九龙城民居天台上空有惊无险的低飞降落过程。
说到底,政府增强码头吸引力的举措虽然值得支持,但不要舍本逐末,更重要的是加把劲吸引更多邮轮公司把香港加入旗下邮轮的航程,为码头带来更多旅客。世界其他旺丁的邮轮码头如日本横滨丶澳洲悉尼丶西班牙巴塞隆拿丶意大利威尼斯丶加拿大温哥华不是都没有尖沙咀海运码头般规模的商场吗?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