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香港的绿色转型

Posted in news on March 27th, 2025

2025 年 3 月27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香港的绿色转型

气候改变及全球暖化的问题,被放上联合国的议程,已有几十年。《联合国气候变迁纲要公约》的首届缔约方会议(英文简称COP)於1995年在德国波恩举行,之後除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响延後外,每年举行一次,距今已有30年。COP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2016年全球195联合国成员接受对他们有法律约束力的《巴黎协定》,目标是将本世纪全球气温升幅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摄氏2度以下,并努力把气温升幅进一步限制在摄氏1.5度以内。我国是《巴黎协定》的成员,协定适用於香港特别行政区。特区政府2021年发布了《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以净零发电丶减少碳足迹丶推广节约能源丶推广环保交通工具丶维护生态系统丶保护树林等多管齐下的方法,为达成协定目标出一分力。

可惜的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令全球经济大受影响,由於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在在需财,多个碳排放量高的国家(中国除外)的政府和私人企业,齐齐调低甚至放弃疫情前所作的减碳承诺和目标,打响退堂鼓。

《巴黎协定》的摄氏2度临界点已於2023年11月17日首次被超逾,而去年6月录得全球气温连续12个月超出摄氏1.5度的理想目标。气候变化带来全球各地的各种灾难性的天灾和生态失衡,实在令人担忧。

香港是最早一批承诺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亚洲城市,也制定了多管齐下以达标的蓝图丶计划丶条例等。根据智库思汇政策研究所日前发表的《迈向2050年之路:香港能否实现其气候目标?》,虽然香港正按计划迈向「低於摄氏2度」的气候目标,惟必须加强政策以力争更进取的「低於摄氏1.5度指标」。思汇呼吁政府必须采取进一步行动,及时重新评估《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50》,包括增订2030年气候目标以加快减碳步伐。

对於思汇的呼吁,未见当局有作回应,不过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前天於《2025香港气候论坛》致词时,指香港会坚守2050年达到碳中和,工作会聚焦在净零发电丶绿色运输丶绿色建筑及减废4个范畴。掌管财经的司长少不了要谈香港发展绿色金融丶绿色产业丶人工智能与绿色发展的结合,以及今年将成立「绿色科技枢纽」,滙聚超过200间绿色科技。上月发表的《2025至26财政年度政府财政预算案》,用了3页的篇幅阐述政府加速绿色发展的计划和举措,不过内容着重所谓例如拨款多少的input(输入)和设置多少充电桩的output(输出),却未有帮助我们掌握到这些举措的outcome(成果)是什麽。举例说,拨款一亿八千万元增加厨馀回收桶或收集设施,是想达到什麽成果?

笔者为政府近年打造绿色香港的努力鼓掌,不过有些轻而易举,简单又具宣传及教育公民效益的绿色工程却好像走了眼。

现在香港随处可见太阳能发电板装在屋顶丶泊车咪表丶路边车站上盖丶船艇,甚至巴士顶部等等,为何全港的行人天桥,却没有在顶部装太阳能板发电给天桥照明之用?笔者多年来曾向主事的官员和平日表现关心环保的立法会议员以及在《施政报告》公众谘询渠道反映这点,结果是没有结果。

政策方面,政府以经济诱因鼓励市民弃用化石燃料汽车改用电能车,然而香港生产的电能也不是完全零排放,汽车的锂电池一来消耗地球资源,二来旧锂电池的妥善处理是一个问题。香港的公共交通网络完善方便,为什麽政府不从控制私家车增长入手,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反而间接鼓励市民买车?难道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

盘点土地大辩论的土地供应选项

Posted in news on March 21st, 2025

2025 年 3 月21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盘点土地大辩论的土地供应选项

上届特区政府面对房屋及土地短缺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对增加土地供应的看法莫衷一是,政府遂於2017年发动「土地大辩论」,委任了「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花了一年多时间,希望愈辩愈明,凝聚社会共识。2019年2月,政府接纳了专责小组建议的土地供应策略和八个「值得优先研究和推行」的土地选项(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902/20/P2019022000787.htm)。时任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於同年10月发表的《施政报告》宣称,「深切明白管治团队必须以更大刀阔斧丶排除万难的决心和魄力,重建市民对政府处理这老丶大丶难问题的信心。」

白驹过隙,转瞬已是6年,政府於2022年换届,环绕部分土地供应选项的争议虽已随着社会动乱平息而去政治化,但不代表争议已完全解决。其他选项则受香港社会及经济在2020年後出现的剧变影响,落实进度似乎未能贯彻林郑在2019年《施政报告》的豪情壮语,但6年来亦未见当局向公众及立法会作阶段性全盘交代。监察政府施政的立法会,也只就个别土地选项(例如利用岩洞空间)提出零星质询,故笔者甘犯越俎代庖之险,以政府当年对专责小组建议的回应为基线,检视至今当局执行土地供应策略及各土地选项的现况。

先从土地供应策略开始。政府的策略有数大元素,一是持续增加土地供应,不受短期经济变动或物业价格波动影响;二是建立土地储备;三是多管齐下觅地拓地;四是及早开展有关拓地的各种影响评估及研究;五是以基建带动发展。

众所周知,政府近年着重公营房屋用地供应,并已觅得满足未来十年作此用途的土地,而本港私人楼宇置业意欲转弱,作住宅用途的土地招标数番流标,甚至有意见认为现时土地供应过多。商业用地需求疲弱更不消提,政府因此停售商业用地及减少住宅用地招标,加上过渡性房屋和简约公屋有助缩短轮候公屋「上楼」时间,社会要求政府持续造地的压力大减。不过,土地造成了,可暂且不卖,拨入土地储备。回顾2002年和其後数年,本港经济比现今更疲弱时,政府因市场缺乏承接力,故以勾地制取代定时卖地,此是为势所迫,但政府连造地也躺平多年,土地储备概念烟消云散,以致经济反弹时出现土地供应不足,地价楼价一起颷升,社会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政府理应汲取了教训,不会重蹈覆辙吧?

文首所提的8个土地供应选项,包括於新界拓展更多新发展区和棕地,结果衍生了「北部都会区」大计,提供3000公顷「新」土地。北部都会区因背负中央政府十分重视的「北创科」重任,特区政府当然不敢怠慢执行。不过,在协助棕地作业者「上楼」继续营运方面,政府打算以招标形式让私人发展「多层现代产业大楼」,计划进展并不理想,第一批大楼至今还未确定何时招标,发展商对此等大楼的投资兴趣,也视乎招标条款有多吸引。

另一个属於「发展东大屿都会」土地选项的造地大计,是占地1000公顷的交椅洲人工岛。计划公布之後,随即惹来「倒钱落咸水海」的反对声音。近年政府闹财赤,社会有声音建议政府叫停所有发展人工岛的前期研究及环评工作。目前政府虽无意腰斩此土地选项,但表示会调整此项目的优次。假若前期规划及环评之类的工作今年完毕後,政府决定把项目「雪藏」,到若干年後才解冻,以香港环境转变速度之快,届时政府可能又要再花一笔公帑请顾问检讨及更新那些封了尘的研究,以及追土地供应落後。

众多土地供应选项中,笔者最不以为然的是政府收回粉岭高尔夫球场其中32公顷用地,改为发展公营房屋。土地大辩论非但没有为收回球场开出一条平坦的路,更激发了球会与政府的官非,纠缠至今。大辩论唯一贡献,是推动了球会向公众打开了它私人会所的门户。

篇幅所限,未能逐一论述8个土地选项的现时情况,不过最後还得一提「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间」。早於2014年,政府已开始研究将沙田污水厂搬进岩洞,但预计新厂要等到2029年(即15年时间)才能启用,届时才释出28公顷土地作发展,但该项计划至今已耗费200亿港元;粗略估计,现时每平方呎要6636元,比起填海成本是贵是平,要工程师才能解答。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

交椅洲人工岛前景茫茫 –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March 7th, 2025

2025 年 3 月7 日
刘励超 原载信报专栏「天圆地方

交椅洲人工岛前景茫茫

经历了十年有多的研究和规划,一度几乎要让路给房屋发展和「大白象」争议而胎死腹中的启德体育园,终於在日前正式启用。园区占地约28公顷,面积介乎西九文化区(40公顷)与维多利亚公园(19公顷)之间,当中最触目的自然是成为香港最新地标的启德主场馆,有观众以「震撼」形容感受。政府对体育园寄予厚望,冀其成为打造香港成盛事之都,创造文化丶娱乐丶及体育旅游容量提供新动力。对绝大部分居住环境狭窄的本港巿民而言,游玩体育园提供他们只能在外游时才能感受到的令人心旷神怡广阔空间。

大家可不要忘记今天体育园的存在,市民享受的活动空间,全赖香港国际机场得以迁往大规模填海得来的赤鱲角,而若是没有後者和同样也是填海得来的第三条飞机跑道,香港还可以维持它的国际空运枢纽地位吗?此外,今天香港不可或缺的葵涌国际货柜码头丶香港高铁西九龙总站丶港铁小蚝湾车厂等交通运输基建设施,全都有赖当年进行填海。基建以外,填海更提供了大量土地兴建房屋,如果不是千禧年代政府因应房屋市场急速转差而放慢造地,包括填海,也不会在2020年新冠疫症爆发前数年轮候入住公屋的时间创下不光彩的历史新高。

说了这麽多陈年旧事,为的是再次提醒大家,尤其是年轻一代,今天我们视之为理所当然的众多公共设施和公私营房屋,所在的土地都是靠昔日移山填海得来。然而,上世纪末政府在中环和湾仔水域大规模填海提供商业用地後,惹来一些民间团体激烈反对,并成功争取立法禁止在维多利亚港内填海。自此以後,任何填海工程都被该等团体视为破坏海洋生态,违反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行为。不过,理想归理想,特区政府要排除任何填海工程作长远发展谈何容易?故此,2019年由政府委任公众人士组成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作出多项土地供应选项建议中,包括在交椅洲填海建造约1000公顷人工岛,并获得政府接纳,立法会亦同意拨款作技术可行性及设计研究。

6年後的今天,当年势均力敌的支持和反对交椅洲人工岛的因素起了相当大变化,全球变暖趋势继续,令海洋淹没全球低洼岛屿(特别是人工岛)的危机加深,特区政府连年财赤,当年反对政府「倒钱落咸水海」的理据不能再被视作危言妄语,社会动乱或其他个人理由引发短短数年间数十万港人移民海外,地缘政治令在港外侨他往和有意来港工作及居住的外国人却步,疲弱多时的私人住宅市场,加上香港普罗大众愈来愈接受大湾区生活的硬件和软件,中长期会有更多港人选择在大湾区置业安居,减少香港住宅用地需求也不足为奇。面对各方要求放弃或暂停兴建人工岛的舆论,政府对积极推动人工岛的口风近月似乎逐渐倾向「慢慢来」,为研究报告不日完成後是否将此建设项目减速甚至束诸高阁的决定铺路。

半个世纪以来,香港普罗大众饱尝住得细丶挤丶贵之苦,身体和精神健康蒙受重大压力,政府因受土地短缺掣肘,多年面对社会要求立法设定最低人均居住面积,亦无济於事。前数年更容许发展商在出售的政府土地兴建「纳米楼」,早前因招标出售的住宅用地流标,为增加项目对发展商的吸引力,放宽在该幅土地可建单位数目,意味该项目仍跳不出住得细的框框。

政府现时全力发展北部都会区,但假如放弃交椅洲人工岛计划,北都能独力解决大部分香港人住屋质量价的问题吗?在那里居住或工作的人,能否享受启德体育园区或西九文化区提供的那种生活空间吗?

地政总署前署长丶香港集思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