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綠色轉型 (Chinese version only)
2025 年 3 月27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香港的綠色轉型
氣候改變及全球暖化的問題,被放上聯合國的議程,已有幾十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首屆締約方會議(英文簡稱COP)於1995年在德國波恩舉行,之後除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延後外,每年舉行一次,距今已有30年。COP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2016年全球195聯合國成員接受對他們有法律約束力的《巴黎協定》,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攝氏2度以下,並努力把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我國是《巴黎協定》的成員,協定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2021年發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淨零發電、減少碳足跡、推廣節約能源、推廣環保交通工具、維護生態系統、保護樹林等多管齊下的方法,為達成協定目標出一分力。
可惜的是,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大受影響,由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在在需財,多個碳排放量高的國家(中國除外)的政府和私人企業,齊齊調低甚至放棄疫情前所作的減碳承諾和目標,打響退堂鼓。
《巴黎協定》的攝氏2度臨界點已於2023年11月17日首次被超逾,而去年6月錄得全球氣溫連續12個月超出攝氏1.5度的理想目標。氣候變化帶來全球各地的各種災難性的天災和生態失衡,實在令人擔憂。
香港是最早一批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亞洲城市,也制定了多管齊下以達標的藍圖、計劃、條例等。根據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日前發表的《邁向2050年之路:香港能否實現其氣候目標?》,雖然香港正按計劃邁向「低於攝氏2度」的氣候目標,惟必須加強政策以力爭更進取的「低於攝氏1.5度指標」。思匯呼籲政府必須採取進一步行動,及時重新評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包括增訂2030年氣候目標以加快減碳步伐。
對於思匯的呼籲,未見當局有作回應,不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天於《2025香港氣候論壇》致詞時,指香港會堅守2050年達到碳中和,工作會聚焦在淨零發電、綠色運輸、綠色建築及減廢4個範疇。掌管財經的司長少不了要談香港發展綠色金融、綠色產業、人工智能與綠色發展的結合,以及今年將成立「綠色科技樞紐」,滙聚超過200間綠色科技。上月發表的《2025至26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用了3頁的篇幅闡述政府加速綠色發展的計劃和舉措,不過內容着重所謂例如撥款多少的input(輸入)和設置多少充電樁的output(輸出),卻未有幫助我們掌握到這些舉措的outcome(成果)是什麼。舉例說,撥款一億八千萬元增加廚餘回收桶或收集設施,是想達到什麼成果?
筆者為政府近年打造綠色香港的努力鼓掌,不過有些輕而易舉,簡單又具宣傳及教育公民效益的綠色工程卻好像走了眼。
現在香港隨處可見太陽能發電板裝在屋頂、泊車咪錶、路邊車站上蓋、船艇,甚至巴士頂部等等,為何全港的行人天橋,卻沒有在頂部裝太陽能板發電給天橋照明之用?筆者多年來曾向主事的官員和平日表現關心環保的立法會議員以及在《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渠道反映這點,結果是沒有結果。
政策方面,政府以經濟誘因鼓勵市民棄用化石燃料汽車改用電能車,然而香港生產的電能也不是完全零排放,汽車的鋰電池一來消耗地球資源,二來舊鋰電池的妥善處理是一個問題。香港的公共交通網絡完善方便,為什麼政府不從控制私家車增長入手,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反而間接鼓勵市民買車?難道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