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態文明惠民生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August 21st, 20252025 年 8 月21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建立生態文明惠民生
行政長官李家超下月中將發表2025年《施政報告》(《報告》),在政府的公眾諮詢宣傳短片中,特首表示政府要進一步鞏固香港競爭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帶領社會改革創新,建設更美好的香港」。特首就其《報告》亦聽取了顧問團成員對三大主題的意見,即經濟發展、創新創業、區域與環球協作。此外,特首出席了地區諮詢會,以「拼經濟謀發展」和「惠民生建未來」為主題,聽取來自社會各個界別對《報告》的期望。特首其後告訴採訪地區諮詢會的傳媒,「政策要宏觀微觀兼備。宏觀方面,我們要發展經濟,但要以微觀政策改善民生。」
從以上所見,以創新創業推動產業經濟發展及改善住屋、交通、醫療服務等以惠民生,是本屆政府施政的重中之重。不過,在宏觀政策中,對香港整體發展的平衡和可持續性,尤其是消解發展產業經濟對自然生態產生的負面影響,卻未見政府有明確的立場和解說。特首經常說這政策那措施要提質、提速、提量、提效,其實生態保育也需要同等努力和投入。市民一般只關注直接影響個人日常生活的近身環境問題,區議會亦多着重優化當區的環境質量,不會費神關注區外的環境問題,故此制定和推行全港性的自然保育這項宏觀政策,政府主導的角色實是責無旁貸。反觀在國家層面,中央政府就十分重視以發展和保育「兩條腿走路」,國家主席習近平早於2005年就保育自然生態發表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論,隨後可持續發展和建立生態文明便成為國策。
特區政府惠民生、謀幸福,若能令香港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享受物質文明,當然值得我們讚賞,不過良好的生態文明、香港人的精神健康同樣重要,而令人心矌神怡的香港郊野,為我們提供了上佳的自然減壓「充電」站,有助身體健康,間接減輕政府的公共醫療負擔。回顧現屆行政長官過去3份《報告》,首份(2022年)只有一句「我們會重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就減碳策略提供意見」。次年的《報告》,有關環境生態保護的論述只有一句「在2024年內完成把紅花嶺一帶約500公頃的土地指定為郊野公園」。去年的《報告》,也是只有一句「政府會持續優化郊野公園設施,結合鄉村文化特色,為市民和旅客提供更優質的生態旅遊體驗。同時,繼續推進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建設」。相對其他政策歷年在《報告》中所佔的篇幅,生態保育的論述只是滄海一粟而已。以筆者所知,今年數十場《報告》公眾諮詢會,並無一場是專為聽取保育及環保團體意見而設。
保育團體「香港鄉郊基金」(基金)日前就香港自然保育的當前急務向政府進言。基金的意見書(https://www.hkcountryside.org/?P=1307)指出,特區深化與國家融合需要,把特區的政策、策略、建設項目體現國家對建立生態文明的願景。基金關注特區切實執行與深圳政府協議合作保育后海灣濕地和梧桐山/紅花嶺生態走廊,以及特區就《拉姆薩爾公約》對保護米埔濕地的承擔。此外,特區政府正進行更新《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要求的香港《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計劃》,基金敦促特區政府趁機定立實際行動清單和分配行動所需的資源。另一方面,特區政府現正落力提速發展北部都會區,基金關注政府2021年制定的《北都發展策略》在規劃及土地用途上如今出現變形走樣,影響當區生態,呼籲政府堅守原來的規劃。要建立香港生態文明,現有的政府行政架構似乎力有不逮,基金建議成立一個有如房委會的高層次法定機構,委予權力推動分區保育、發展及管理受法例保護的水土,所需資源可以透過一筆過撥款或向某些類別或規模的發展項目收取徵款(development levy)。特首的惠民生組合拳有如一個少了一塊組件的拼圖,那塊組件便是生態文明。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鄉郊基金顧問、香港集思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