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 us your ideas
請提供意見

 

()

香港的綠色轉型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March 27th, 2025

2025 年 3 月27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香港的綠色轉型

氣候改變及全球暖化的問題,被放上聯合國的議程,已有幾十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的首屆締約方會議(英文簡稱COP)於1995年在德國波恩舉行,之後除2020年因受新冠疫情影響延後外,每年舉行一次,距今已有30年。COP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2016年全球195聯合國成員接受對他們有法律約束力的《巴黎協定》,目標是將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攝氏2度以下,並努力把氣溫升幅進一步限制在攝氏1.5度以內。我國是《巴黎協定》的成員,協定適用於香港特別行政區。特區政府2021年發布了《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以淨零發電、減少碳足跡、推廣節約能源、推廣環保交通工具、維護生態系統、保護樹林等多管齊下的方法,為達成協定目標出一分力。

可惜的是,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令全球經濟大受影響,由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在在需財,多個碳排放量高的國家(中國除外)的政府和私人企業,齊齊調低甚至放棄疫情前所作的減碳承諾和目標,打響退堂鼓。

《巴黎協定》的攝氏2度臨界點已於2023年11月17日首次被超逾,而去年6月錄得全球氣溫連續12個月超出攝氏1.5度的理想目標。氣候變化帶來全球各地的各種災難性的天災和生態失衡,實在令人擔憂。

香港是最早一批承諾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目標的亞洲城市,也制定了多管齊下以達標的藍圖、計劃、條例等。根據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日前發表的《邁向2050年之路:香港能否實現其氣候目標?》,雖然香港正按計劃邁向「低於攝氏2度」的氣候目標,惟必須加強政策以力爭更進取的「低於攝氏1.5度指標」。思匯呼籲政府必須採取進一步行動,及時重新評估《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包括增訂2030年氣候目標以加快減碳步伐。

對於思匯的呼籲,未見當局有作回應,不過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前天於《2025香港氣候論壇》致詞時,指香港會堅守2050年達到碳中和,工作會聚焦在淨零發電、綠色運輸、綠色建築及減廢4個範疇。掌管財經的司長少不了要談香港發展綠色金融、綠色產業、人工智能與綠色發展的結合,以及今年將成立「綠色科技樞紐」,滙聚超過200間綠色科技。上月發表的《2025至26財政年度政府財政預算案》,用了3頁的篇幅闡述政府加速綠色發展的計劃和舉措,不過內容着重所謂例如撥款多少的input(輸入)和設置多少充電樁的output(輸出),卻未有幫助我們掌握到這些舉措的outcome(成果)是什麼。舉例說,撥款一億八千萬元增加廚餘回收桶或收集設施,是想達到什麼成果?

筆者為政府近年打造綠色香港的努力鼓掌,不過有些輕而易舉,簡單又具宣傳及教育公民效益的綠色工程卻好像走了眼。

現在香港隨處可見太陽能發電板裝在屋頂、泊車咪錶、路邊車站上蓋、船艇,甚至巴士頂部等等,為何全港的行人天橋,卻沒有在頂部裝太陽能板發電給天橋照明之用?筆者多年來曾向主事的官員和平日表現關心環保的立法會議員以及在《施政報告》公眾諮詢渠道反映這點,結果是沒有結果。

政策方面,政府以經濟誘因鼓勵市民棄用化石燃料汽車改用電能車,然而香港生產的電能也不是完全零排放,汽車的鋰電池一來消耗地球資源,二來舊鋰電池的妥善處理是一個問題。香港的公共交通網絡完善方便,為什麼政府不從控制私家車增長入手,利用公共交通工具代步,反而間接鼓勵市民買車?難道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盤點土地大辯論的土地供應選項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on March 21st, 2025

2025 年 3 月21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盤點土地大辯論的土地供應選項

上屆特區政府面對房屋及土地短缺的嚴峻形勢,社會各界對增加土地供應的看法莫衷一是,政府遂於2017年發動「土地大辯論」,委任了「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花了一年多時間,希望愈辯愈明,凝聚社會共識。2019年2月,政府接納了專責小組建議的土地供應策略和八個「值得優先研究和推行」的土地選項(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902/20/P2019022000787.htm)。時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於同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宣稱,「深切明白管治團隊必須以更大刀闊斧、排除萬難的決心和魄力,重建市民對政府處理這老、大、難問題的信心。」

白駒過隙,轉瞬已是6年,政府於2022年換屆,環繞部分土地供應選項的爭議雖已隨着社會動亂平息而去政治化,但不代表爭議已完全解決。其他選項則受香港社會及經濟在2020年後出現的劇變影響,落實進度似乎未能貫徹林鄭在2019年《施政報告》的豪情壯語,但6年來亦未見當局向公眾及立法會作階段性全盤交代。監察政府施政的立法會,也只就個別土地選項(例如利用岩洞空間)提出零星質詢,故筆者甘犯越俎代庖之險,以政府當年對專責小組建議的回應為基線,檢視至今當局執行土地供應策略及各土地選項的現況。

先從土地供應策略開始。政府的策略有數大元素,一是持續增加土地供應,不受短期經濟變動或物業價格波動影響;二是建立土地儲備;三是多管齊下覓地拓地;四是及早開展有關拓地的各種影響評估及研究;五是以基建帶動發展。

眾所周知,政府近年着重公營房屋用地供應,並已覓得滿足未來十年作此用途的土地,而本港私人樓宇置業意欲轉弱,作住宅用途的土地招標數番流標,甚至有意見認為現時土地供應過多。商業用地需求疲弱更不消提,政府因此停售商業用地及減少住宅用地招標,加上過渡性房屋和簡約公屋有助縮短輪候公屋「上樓」時間,社會要求政府持續造地的壓力大減。不過,土地造成了,可暫且不賣,撥入土地儲備。回顧2002年和其後數年,本港經濟比現今更疲弱時,政府因市場缺乏承接力,故以勾地制取代定時賣地,此是為勢所迫,但政府連造地也躺平多年,土地儲備概念煙消雲散,以致經濟反彈時出現土地供應不足,地價樓價一起颷升,社會為此付出沉重代價。政府理應汲取了教訓,不會重蹈覆轍吧?

文首所提的8個土地供應選項,包括於新界拓展更多新發展區和棕地,結果衍生了「北部都會區」大計,提供3000公頃「新」土地。北部都會區因背負中央政府十分重視的「北創科」重任,特區政府當然不敢怠慢執行。不過,在協助棕地作業者「上樓」繼續營運方面,政府打算以招標形式讓私人發展「多層現代產業大樓」,計劃進展並不理想,第一批大樓至今還未確定何時招標,發展商對此等大樓的投資興趣,也視乎招標條款有多吸引。

另一個屬於「發展東大嶼都會」土地選項的造地大計,是佔地1000公頃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公布之後,隨即惹來「倒錢落鹹水海」的反對聲音。近年政府鬧財赤,社會有聲音建議政府叫停所有發展人工島的前期研究及環評工作。目前政府雖無意腰斬此土地選項,但表示會調整此項目的優次。假若前期規劃及環評之類的工作今年完畢後,政府決定把項目「雪藏」,到若干年後才解凍,以香港環境轉變速度之快,屆時政府可能又要再花一筆公帑請顧問檢討及更新那些封了塵的研究,以及追土地供應落後。

眾多土地供應選項中,筆者最不以為然的是政府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其中32公頃用地,改為發展公營房屋。土地大辯論非但沒有為收回球場開出一條平坦的路,更激發了球會與政府的官非,糾纏至今。大辯論唯一貢獻,是推動了球會向公眾打開了它私人會所的門戶。

篇幅所限,未能逐一論述8個土地選項的現時情況,不過最後還得一提「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早於2014年,政府已開始研究將沙田污水廠搬進岩洞,但預計新廠要等到2029年(即15年時間)才能啟用,屆時才釋出28公頃土地作發展,但該項計劃至今已耗費200億港元;粗略估計,現時每平方呎要6636元,比起填海成本是貴是平,要工程師才能解答。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

交椅洲人工島前景茫茫 (Chinese version only)

Posted in news, Uncategorized on March 7th, 2025

2025 年 3 月7 日
劉勵超 原載信報專欄「天圓地方

交椅洲人工島前景茫茫

經歷了十年有多的研究和規劃,一度幾乎要讓路給房屋發展和「大白象」爭議而胎死腹中的啟德體育園,終於在日前正式啟用。園區佔地約28公頃,面積介乎西九文化區(40公頃)與維多利亞公園(19公頃)之間,當中最觸目的自然是成為香港最新地標的啟德主場館,有觀眾以「震撼」形容感受。政府對體育園寄予厚望,冀其成為打造香港成盛事之都,創造文化、娛樂、及體育旅遊容量提供新動力。對絕大部分居住環境狹窄的本港巿民而言,遊玩體育園提供他們只能在外遊時才能感受到的令人心曠神怡廣闊空間。

大家可不要忘記今天體育園的存在,市民享受的活動空間,全賴香港國際機場得以遷往大規模填海得來的赤鱲角,而若是沒有後者和同樣也是填海得來的第三條飛機跑道,香港還可以維持它的國際空運樞紐地位嗎?此外,今天香港不可或缺的葵涌國際貨櫃碼頭、香港高鐵西九龍總站、港鐵小蠔灣車廠等交通運輸基建設施,全都有賴當年進行填海。基建以外,填海更提供了大量土地興建房屋,如果不是千禧年代政府因應房屋市場急速轉差而放慢造地,包括填海,也不會在2020年新冠疫症爆發前數年輪候入住公屋的時間創下不光彩的歷史新高。

說了這麼多陳年舊事,為的是再次提醒大家,尤其是年輕一代,今天我們視之為理所當然的眾多公共設施和公私營房屋,所在的土地都是靠昔日移山填海得來。然而,上世紀末政府在中環和灣仔水域大規模填海提供商業用地後,惹來一些民間團體激烈反對,並成功爭取立法禁止在維多利亞港內填海。自此以後,任何填海工程都被該等團體視為破壞海洋生態,違反可持續發展原則的行為。不過,理想歸理想,特區政府要排除任何填海工程作長遠發展談何容易?故此,2019年由政府委任公眾人士組成的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作出多項土地供應選項建議中,包括在交椅洲填海建造約1000公頃人工島,並獲得政府接納,立法會亦同意撥款作技術可行性及設計研究。

6年後的今天,當年勢均力敵的支持和反對交椅洲人工島的因素起了相當大變化,全球變暖趨勢繼續,令海洋淹沒全球低窪島嶼(特別是人工島)的危機加深,特區政府連年財赤,當年反對政府「倒錢落鹹水海」的理據不能再被視作危言妄語,社會動亂或其他個人理由引發短短數年間數十萬港人移民海外,地緣政治令在港外僑他往和有意來港工作及居住的外國人卻步,疲弱多時的私人住宅市場,加上香港普羅大眾愈來愈接受大灣區生活的硬件和軟件,中長期會有更多港人選擇在大灣區置業安居,減少香港住宅用地需求也不足為奇。面對各方要求放棄或暫停興建人工島的輿論,政府對積極推動人工島的口風近月似乎逐漸傾向「慢慢來」,為研究報告不日完成後是否將此建設項目減速甚至束諸高閣的決定鋪路。

半個世紀以來,香港普羅大眾飽嘗住得細、擠、貴之苦,身體和精神健康蒙受重大壓力,政府因受土地短缺掣肘,多年面對社會要求立法設定最低人均居住面積,亦無濟於事。前數年更容許發展商在出售的政府土地興建「納米樓」,早前因招標出售的住宅用地流標,為增加項目對發展商的吸引力,放寬在該幅土地可建單位數目,意味該項目仍跳不出住得細的框框。

政府現時全力發展北部都會區,但假如放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北都能獨力解決大部分香港人住屋質量價的問題嗎?在那裏居住或工作的人,能否享受啟德體育園區或西九文化區提供的那種生活空間嗎?

地政總署前署長、香港集思會顧問